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唐代惠能的《无相颂(亦名《灭罪颂》)》 全文: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参考注释大乘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 印度 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 中国 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法华经·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禪心入大乘。” 苏曼殊 《遁迹记》:“大乘,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 忏悔 佛教语。梵文 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 邪行 〈方〉∶古怪;特别 这件事很邪行 无罪 没有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