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宋直方的《慈圣皇后赐钟赞(钟在巩县石窟寺)》 全文: 稽首圆通圆觉王,圆合一切救有情。 圆修自性妙湛然,假以音声而说法。 众生闻音得悟解,非色非空二非尘。 方便无边行法门,成就如来大圆智。 稽首巍巍观世音,證入如是秘密门。 于一尘中现多身,于多刹尘现一相。 于不可说微尘劫,而救不可说众生。 发起耳根真实门,不与世间相流转。 世閒声论已宣明,声无无灭有非生。 生灭二谛悉圆离,六根由是皆解脱。 奇哉庆喜最多闻,不知闻性常周普。 因钟而闻佛所呵,不应更立钟之事。 当知金钟不可舍,能于末劫救沈沦。 茫茫六道迷*昏衢,得见钟声为慧日。 悲酸恶趣忍泪中,得凭钟声超彼岸。 钟声有是大福力,能越苦海如智航。 我愿一切诸众生,闻是钟声同證觉。
参考注释一尘(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沉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刹尘佛教语。谓国土无量,犹如微尘,而每一尘中复有无量国土,重重无尽。《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清浄慈门刹尘数,共生 如来 一妙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