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德洪的《和杜司录岳麓祈雪分韵得岳字》 全文: 岁晚湘水滨,黄尘似河朔。 江流涸欲尽,瓶罂汲馀浊。 闹闻双旌出,千骑烁山岳。 雪云卷山去,天宇献辽邈。 娇鸦集风枝,冻鹤时俛啄。 谭兵杜牧之,赋诗果横槊。 山虽非故人,识面亦已数。 文章固馀事,正尔全三乐。 太丘令国器,谠议久扬榷。 长吉有美才,崭然见头角。 君看分韵诗,夭力那容学。 嗟余老山林,辈流殊龌龊。 宁料寒窘中,见此三卓荦。 和诗无杰句,钝涩费磨琢。 穷略似孟郊,必劣追韩偓。
参考注释和诗和答他人诗作的诗。有的同韵,有的不同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 唐 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 元 白 始。”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一:“六月,上命回京。諭曰:‘汝在此,不过得汝和诗而已。’” 杰句犹佳句。 宋 苏轼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 金 曹之谦 《读<唐诗鼓吹>》诗:“杰句雄篇萃若林,细看一一尽精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观今所选杰句如此,谓之不能作诗可乎?” 钝涩 滞涩;不滑润 钝涩的眼睛 磨琢犹琢磨。亦喻品德、文章的磨砺修饰。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政如 鲁 卫 各驰骋,文似 机 云 饱磨琢。”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雍 乾 以还,词人林立,如 南薌 、 橙里 辈,非无磨琢之工,而卒不能超然独絶者,皆苦不知本原所在。” 秦牧 《艺海拾贝·镜子》:“十七世纪初,一个 荷兰 的磨琢镜片的工匠,一天到晚把厚厚薄薄的玻璃,磨成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透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