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王铚的《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 全文: 铜雀不得鏁二乔,春江亦梦携西子。 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 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 黄州刺史清如镜,水光山色心同莹。 牧之出守到元之,谁解把诗闻万乘。 图成携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阳城。 江头莫指挽邓处,离合古今同一情。
参考注释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感通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语类》卷七二:“ 赵致道 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谢小娥 立志报仇,梦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如谓委屈将顺,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养而愈骄,其蹴踏凌侮,乃无所不至。” 相遇 遇见,遇到 这些候选人在许多讲坛上相遇进行辩论 梦境 梦中的情形 幻境(1) 虚幻神异的境况 在此,我们并不逃避现实而进入愉快的幻境 (2) 仅仅在幻想中或梦境中出现的理想地方 充满了美女和琼浆玉液的一个令人陶醉的幻境 成真成仙。 明 屠隆 《綵毫记·夫妻玩赏》:“男子得道,隶籍 木公 ;女子成真,列名 金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