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晁补之的《赠杨景平》 全文: 君不见华阴杨君汉孔子,君生其后无乃似。 平居恐惧西北隅,力行发愤尚不媿。 君今鸣橹下长淮,眼明清晓三楚开。 扬州行矣勿濡滞,江南细雨收黄梅。 我今正是鸟折翼,肺病三年广文直。 昔时黄帽榜舟人,却向西湖当不识。 寄声关子老渔樵,小山桂树不须招。 乘槎东海未敢必,欲去天台观石桥。
名句书法欣赏 君不见华阴杨君汉孔子,君生其后无乃似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不见(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其后 在某时之后 其后,事情仍无起色 无乃 表示委婉反问。不是;岂不是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