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元代释妙声的《甲午岁感兴》 全文: 开极规模自有初,旧章纷乱欲何如?黄河疏凿功何补,楮币更张术已疏。 西郡少年持国是,中原文学滞公车。 河南寇盗由谁致,天下兵戈遂莫除。 偃月堂深资鬼蜮,伏波军败纵鲸鱼。 百年人物关衰盛,一代经纶属卷舒。 丞相出师应有表,草茅忧国岂无书。 畴能一吐平淮策,为尔排云谒帝居。
参考注释少年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国是 国家的重大政策 愿相国与诸大夫关定国是也。——《后汉书·桓谭传》 共商国是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中原(1)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平原;原野 文学(1) 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 (2) 学问 胸中又没文学 公车(1) 公共汽车 西门町到公馆,坐公车要二十分钟 (2) 公家的车辆 (3) 汉代官署名 安帝雅闻 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我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即称“公车上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