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开庆太学生的《美文文山劾董宋臣》 全文: 拨转天纲回地纪,中兴又自庚申始。 扫除阴类谁之功,有硬脊梁担得起。 鲰生曾作茶岭诗,已学希夷不愿仕。 逢人见说太平时,担书来领西湖水。 幽阴何物号阎罗,污我青天莫敢指。 国人咸惧妖复来,天子自知忠可使。 履斋泉下不伏款,帝谓董贤人切齿。 未闻蔡笔颂余公,但见欧书责高子。 扬扬颜面见士夫,不知世间有羞耻。 吁嗟今世负大名,禄重忠言类如是。 一身富贵尽有馀,何况明明今在迩。 中书虽有空头敕,其奈诸名都唯唯。 五更魁宿炳光精,吐出忠肝涕盈纸。 心怀寸铁飞上天,愿剔刚肠开帝视。 彷徨灶婢为主惊,慷慨书生为国喜。 吾皇英断似孝宗,觌有天诛终弃死。 当时赖有政府贤,弹泪妖狐与羸豕。 家奴猥琐何足云,中丞举动可惜尔。 庆历诸公闻此诗,勿谓予祸始于此。
参考注释彷徨(1) 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2) 犹豫不决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灶婢女厨工。 宋 周必大 《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向以为米盐凌杂,鸡豚詬誶,特老媪灶婢之所用心,及泛览于今之士大夫,乃莫不然。” 为主 放在首要位置 以自力更生为主 慷慨(1)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慷慨就义 (2) 大方;不吝啬 慷慨解囊 书生(1) 读书人 白面书生 (2) 指抄写的人 为国治国。《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 邢昺 疏:“为,犹治也。”《战国策·秦策三》:“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管子·国蓄》:“凡将为国,不通於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 清 姚康 《<嵞山集>序》:“顾 楚 之为国, 唐 之为天下,当其时皆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