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仝轨的《寄刘太乙》 全文: 汲黯叹积薪,颇恨后来上。 岂知初盛间,文伯常交让。 功成自一时,礼乐贤草创。 陈杜两拾遗,代起无衰旺。 彭城奋襄野,才大年方壮。 下笔走雷霆,豁如泯江涨。 古今入炉锤,临文空所傍。 风云万态殊,谁顾襄州样。 大儿愧文举,稿脱或西饷。 三舍避从前,两雄吾敢抗。 四海王新城,金鱼心所向。 虎卧谁敢违,熙然推大将。 归来益读书,扃户塞其向。 踪迹慕黄公,渊源穷素王。 足明俊哲情,远到畴能量。 记我会无人,埋名听崖嶂。
参考注释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炉锤亦作“ 炉鎚 ”。亦作“鑪槌”。 1.犹锤炼。 宋 苏轼 《次韵孙莘老见赠时》:“炉鎚一手赋形殊,造物无心敢忘渠。” 宋 杨万里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之三:“鍊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明 李贽 《四书评·论语·先进》:“多言而躁之人,定须这样炉锤他。” 清 赵翼 《簷曝杂记·汪刘二公文学》:“ 刘文定 公亦令诸门生撰稿,却不肯袭用一语。而其中新料、新意,又必另入炉锤,改製而用之,盖为刻稿地也。” (2).指冶炼工业。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即使 盛氏 惭于清议谢絶外人,炉锤再兴,狭隘如昨,何如收归国有,大事扩张。” 见“ 炉锤 ”。 临文撰写或研读、抄录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 宋 张载 《正蒙·大易》:“往之为义,有已往,有方往,临文者不可不察。” 清 龚炜 《巢林笔谈·亲不贬尊》:“ 顾文康 尝受业于嫡姪,临文称‘老姪先生’,盖亦不以亲故贬尊也。”参见“ 临文不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