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李之世的《秋夜汎舟有约不至》 全文: 月上未上半衔烟,与客携壶舣舸船。 乍看潮涨流涓涓,倏忽汪洋溢百川。 须臾雾散进婵娟,金波荡漾不成圆。 疏篱茆屋两三椽,野人濯足临溪边。 冷然一棹去如仙,中流击楫更扣舷。 放歌宛转酒杯传,半酣白眼望青天。 美人家住城之偏,重门关钥信杳然。 思而不见空回旋,沈竿没缆水溅溅。 入竹穿萝袅袅牵,主人呼酒尚流连,客子披襟拥露眠。 此中胜事难尽宣,人生行乐须少年。
参考注释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唐 皎然 《舟行怀阎士和》诗:“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两三片。” 元 萨都剌 《秋词》:“清夜空车出 建章 ,紫衣小队两三行。” 老舍 《骆驼祥子》一:“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野人(1) 田野之民,农人 试问野人家。——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质朴的人,无爵位的平民 (3) 粗野的人 (4) 流浪汉 (5) 未开化的人,生活在原始状态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 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髮北风凉。” 溪边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西山经》:“﹝ 天帝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 郭璞 注:“或作谷遗。” 毕沅 曰:“草木鸟兽之名多双声,当为谷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