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郭印的《中秋马溪山中望月》 全文: 佳月四时有,古来重中秋。 今夕万里怀,共作阴霾忧。 我宿招提境,山空夜更幽。 兹念亦未归,天际屡回头。 冰轮涌碧空,宇宙寒飕飕。 清辉聊一吸,洗尽肝胆愁。 山中魑魅窟,惊竄无所投。 自言天眼明,此地非我留。 缅思区域内,丑怪繁匹俦。 不知大圆影,能尽驱除不。 仰首祝天公,勿遣纖云浮。 纵此白玉盘,年年照九州。
名句书法欣赏 自言天眼明,此地非我留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天眼(1).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大智度论》卷五:“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覩未来。”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2).指天神之眼。《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玉帝天眼一看,果然便向那人道:‘似你这等的功行,便是我这里也无天条可引。’” (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说。诗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唐 卢仝 《月蚀诗》:“皇天要识物,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见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刘基 《次韵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诗》:“不知妖恠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昳。” 此地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