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牟巘的《次韵程晋辅》 全文: 一宿蘧庐托,百事弁髦弃。 平生意保如,犹动沾沾喜。 我喜在丘壑,富贵非所睨。 况子好山居,泉甘野芳媚。 鹿门时上冢了不慕城市。 或嫌人村远,知一未知二。 试看近市者,事夺纷梦寐。 正堕胶纲中,辗转悮身世。 举手谢逋客,士固各有志。 结羽奈已深,坐上漫同异。 山空阴绿净,长日惟宜睡。 夜半呼僮奴,发火燃枯蒂。 满纸诗已成,文采一何丽。 墨池涨玄云,晴窗蔼微霨。 自子来此山,与山相昆弟。 又将三昧手,於焉小游戏。 向来蜀之日,往往召狺吠。 逌尔付一噱,千载息攘袂。 变灭今安在,但有山绕翠。 可怜七十翁,嬉遨尚童稚。 坐闻酒如川,留客烂漫醉。 亦思翩然去,芒屩踏初霁。 就林煨短茁,带泥落花蕊。 清绝恐无分,得已吾欲已。 那堪迫暮末,来日能余几。 城外土馒头,区区试过计。 卓哉荷插翁,旷达示可毁。
参考注释子来谓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竭诚效忠。《诗·大雅·灵台》:“经始 灵臺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朱熹 集传:“ 文王 之臺,方其经度营表之际,而庶民已来作之,所以不终日而成也。虽 文王 心恐烦民,戒令勿亟,而民心乐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来也。”《宋书·武帝纪中》:“今 荆 雍 义徒,不召而集,子来之众,其会如林。”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赐修堰碑》:“吾伐石兮石自摧,吾召民兮民子来。” 清 黄本铨 《枭林小史》:“邑文生 郁松年 捐银二十万为办善后,士民皆踊跃,子来之力必有可观。” 山相见“ 山中宰相 ”。 昆弟 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昆弟,四体也,故昆弟之义无分。——《礼仪·丧服》 贵昆弟友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