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李吕的《赠上官法师》 全文: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 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参考注释隐慝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震 夷伯 之庙,罪之也,於是 展氏 有隐慝焉。” 孔颖达 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 杨伯峻 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夏侯氏 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 元艾 隐慝秽恶十五事。”按,《后汉书·黄允传》作“隐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 五百 从前隐慝也, 五百 惊而自悔。”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 显露 明显表露 显露艺术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