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戴炳的《梳头自叹》 全文: 短发如冬霜,一朝白一朝。 又如深秋柳,槁叶迎风凋。 白者不再黑,白者不复牢。 羲娥疾驰骥,乾坤虚悬瓢。 人生寄其间,泛泛波上藻。 百岁一大梦,倏忽已隔宵。 胡不适所适,而乃随滔滔。 富贵撇眼电,荣华过耳飙。 木散故得寿,龟灵徒取焦。 甘拙自安吉,役智滋劳忉。 所以柴桑人,不肯折此腰。
参考注释所以(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柴桑(1).古县名。 西汉 置,因县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东汉 末, 诸葛亮 见 孙权 于此,共图抗 曹 。 晋 以后历为 浔阳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废。 晋 郭璞 《江赋》:“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晋 陶潜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称。 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指 娄水 为 潯阳 ,即家园为 庐 阜,饮 柴桑 之酒,一觴独进;鼓 少文 之琴,众山皆响。” 陈三立 《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 柴桑 漉酒巾。”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 潜 晚年隐居故里 柴桑 ,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赵翼 《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题墓,归到 柴桑 孰舁舆?” 不肯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