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会吟行》 全文: 六引缓清唱。 三调伫繁音。 列筵皆静寂。 咸共耹会吟。 会吟自有初。 请从文命敷。 敷绩壶冀始。 刊木至江汜。 列宿炳天文。 负海横地理。 连峰竞千仞。 背流各百里。 滮池溉粳稻。 轻云暧松杞。 两京愧佳丽。 三都岂能似。 层台指中天。 高墉积崇雉。 飞燕跃广途。 鹢首戏清沚。 肆呈窈窕容。 路曜{女便}娟子。 自来弥世代。 贤达不可纪。 句践善废兴。 越叟识行止。 范蠡出江湖。 梅福入城市。 东方就旅逸。 梁鸿去桑梓。 牵缀书土风。 辞殚意未已。
参考注释三调(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繁音繁密的音调。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岂所谓诗之遗耶,抑亦浮艷要眇,繁音促节,悲而助欲者耶!” 清 陆次云 《圆圆传》:“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