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翠云砚歌》 全文: 松花江水西北来,摇波鼓浪殷其雷。 波收浪捲滩石出,高低列翠如云堆。 蜀相八阵此其种,江间水流石不动。 日月临照皛光华,波涛濯洗如璧珙。 长刀槎枒绳修蛇,刀割绳缚出滩沙,他山之石为之碬。 毡包车载数千里,远自关东来至此。 横理庚庚绿玉篸,长方片片清秋水。 爰命玉人施好手,质坚不受相攻剖。 磨砻几许研乃成,贮以檀匣陈左右。 龙尾凤咮且姑置,铜雀旧瓦今何有。 自憙得此迥出群,锡以嘉名传不朽。
参考注释槎枒见"槎牙"。 修蛇亦作“ 修虵 ”。长蛇,大蛇。常比喻坏人。《汉书·扬雄传上》:“屨般首,带修蛇。”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铜头铁额,兴暴皇年;封豨修虵,行灾中国。” 唐 李白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诗:“修蛇横 洞庭 ,吞象临江岛。”参见“ 脩蛇 ”。 他山之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 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 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明 李贽 《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