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陈舜俞的《次韵酬郏郎中》 全文: 直道焉不黜,士生常苦贫。 此语闻则旧,今见贤丈人。 三十取科第,初走州县尘。 清不受一毫,义或重万钧。 四十虽宦达,五十已邅屯。 有如车脱辐,挽之又埋轮。 南栖穷山中,茅屋无比邻。 瘦田两三棱,过半生荆榛。 年丰苦不饱,况复水旱频。 予常访其居,会合欢无垠。 念此太幽独,欲去弥伤神。 劝君胡不归,清霅多交亲。 旋闻理艅艎,送之彭蠡滨。 今来复相过,三见汀洲春。 虽云故乡乐,还似枯池鳞。 僧坊避风雨,所赖太守仁。 随衣度伏腊,计俸纾晡晨。 无妻眠抱影,失子泪沾巾。 穹苍杳难知,善人独不振。 公怀自旷达,陶然乐天钧。 作诗拟渊明,委形任屈伸。 所喜樽有酒,且乐圃有筠。 我思得高义,列鼎铺重茵。 馆之华堂上,岁与禾百囷。 使无寒饥顾,便可谢簪绅。 世俗念已薄,此邦非等伦。
参考注释旷达 心胸开阔乐观 时人贵其旷达。——《晋书·张翰传》 陶然 闲适欢乐的样子 天钧亦作“ 天均 ”。1.谓天然均平之理。《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成玄英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均。”《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南朝 宋 谢镇之 《重与顾道士书》:“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自然》:“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章炳麟 《四惑论》:“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 (2).指极北之地。 (3).比喻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事之成败,犹兵之胜负,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 (4).指钧天广乐。神话中的一种天界音乐。 唐 皮日休 《上真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蹣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