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明代王叔杲的《别高叔崇二首·其一》 全文: 仲夏林木变,爱此黄鸟鸣。 同声宛相和,怅然怀友生。 良辰忽以改,欢会难久并。 征夫理鞍辔,夙驾侵晨星。 停骖酌君酒,湛湛芳尊盈。
参考注释同声(1) 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 (2) 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声相应 (3) 众口一辞;随声附合 台下同声叫起好来 (4) 言语腔调相同 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清· 李渔《闲情偶寄》 相和 互相应和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怅然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友生(1).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仁皇 ﹞厚待儒臣,如 张文端 英 , 高江村 士奇 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 (2).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名帖》:“余乙卯年三月,过故 鄣 姚氏 ,乃大京兆 画溪公 之孙,出公座主 王槐野 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 孔子 云:‘自吾得 由 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辉,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生之滥觴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