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刘应龙的《游寺云观》 全文: 雨绝春风和,沉栖慕遐瞩。 野火开丛荆,遥岑路径熟。 极顶如掌平,群峰四环矗。 人言古观基,突兀此有屋。 半岭汲饷劳,跻攀怨僮仆。 一朝风霆怒,卷落置前麓。 至今五云宫,宛在平原曲。 年代远莫稽,儿童记樵牧。 每闻风雨时,钟声隐岩谷。 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 苔花蚀碎与,字迹不可读。 居人传神奇,客子骇心目。 振襟坐危磐,阆风想晞沐。 转石落悬岩,砰雷震山腹。 徘徊不能去,登览兴未足。 一笑下田家,题诗寄游躅。
名句书法欣赏 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无迹亦作“ 无跡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见“ 无迹 ”。 灵境(1).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庙所在的名山胜境。 南朝 梁简文帝 《神山寺碑》序:“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 鷲岳 灵境,浄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覩。” 唐 白居易 《沃洲山禅院记》:“自 齐 至 唐 ,兹山濅荒,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宋 苏轼 《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明 杨慎 《游灵泉寺》诗:“泉臺埋玉树,灵境閟仙音。” 清 魏源 《华山诗》之二:“出山意已移,灵境渺天北。” (2).泛指风景名胜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灵运<游山>》:“灵境信淹留,赏心非徒设。” 唐 柳宗元 《界围岩水帘》诗:“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呵呵,寥寂庄严的灵境,这般地雄浑、坦荡、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