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吴编修的《贺新凉/贺新郎》 全文: 出处男儿事。 甚从前、说著渊明,放高头地。 点检柴桑无剩粟,未肯低头为米。 算此事、非难非易。 三十年间如昨日,秀才瞒、撰到专城贵。 饱共暖,已不翅。 旁人问我归耶未。 数痴年、平头六十,更须三岁。 把似如今高一著,更好闻鸡禁市。 总不似、长伸脚睡。 六月荷风芗州路,北螺山、别是般滋味。 今不去,视江水。
名句书法欣赏 点检柴桑无剩粟,未肯低头为米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点检 一个一个地查检 点检人数都在,单不见了张委、 张霸二人。——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柴桑(1).古县名。 西汉 置,因县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东汉 末, 诸葛亮 见 孙权 于此,共图抗 曹 。 晋 以后历为 浔阳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废。 晋 郭璞 《江赋》:“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晋 陶潜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称。 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指 娄水 为 潯阳 ,即家园为 庐 阜,饮 柴桑 之酒,一觴独进;鼓 少文 之琴,众山皆响。” 陈三立 《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 柴桑 漉酒巾。”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 潜 晚年隐居故里 柴桑 ,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赵翼 《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题墓,归到 柴桑 孰舁舆?” 低头(1) (2) 垂下头 低头默哀 (3) 比喻屈服 低头认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