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岳珂的《英宗皇帝宁字御汉体书赞》 全文: 惟汉体书,笔法之变。 于帝王中,亦有羲献。 有煜昭陵,蒸云激电。 品冠一神,中寓万善。 于惟治平,问安视膳。 葩奇自然,得于目见。 傅英染华,躬侍笔砚。 既羽既观,弗咤弗眩。 心法斯授,体热亦擅。 故于游戏,如墨裙练。 惟帝之圣,统接尧禅。 追怀羹墙,谋谨诒燕。 武存止戈,威寓不战。 五饵匈奴,三登海县。 耆髫茹粹,支夏解辫。 宁人之功,是履是践。 帝心敢知,畔援歆羡。 妙则已具,奎文式绚。 揭于座隅,以示警勤,仁皇之仁,惟圣时宪。 猗与此宁,尸居龙见。 苞桑其存,伐柯不远。 事陋规随,戒存药眩。 有签维瑶,有轴维钿。 系此赞诗,于帖之殿。
名句书法欣赏 心法斯授,体热亦擅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心法(1).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唐 李华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 菩提达摩 降及 大照禪师 ,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 尧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