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吕陶的《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 全文: 六经圣人心,言以寓微意。 著示万世教,大略归简易。 先儒事研覃,传注发奥秘。 其间岂无失,十数才一二。 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 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所得方一毫,已谓尽千里。 譬如就寸管,窥觇九清位。 又如持小蠡,测度巨浸水。 近年经术兴,众说尤鼎沸。 或沿老佛解,或取鬼神议。 或以对偶求,或用点画治。 往往勤万言,区区释数字。 茫昧超洪荒,高阔等天地。 幽欲根死生,明欲混愚智。 五常孰为常,百氏孰为氏。 古今名家学,一旦尽委弃。 老生分退缩,钳口深有畏。 晚辈互驰骋,锐力不少避。 兹事系风化,贤者慎措置。 吾乡句夫子,天禀最纯粹。 事亲存至行,执卷考精理。 平生耽道腴,大嚼得鼎味。 使之典胄席,琢玉成贵器。 不尔坐泮宫,好音变恶类。 头白颜已苍,犹从一麾寄。 普慈实名郡,良俗先礼义。 斯文久磨淬,浮笔耻诵记。 有心欲闻韶,作乐虑惉懘。 有道欲适远,驱车患轩轾。 兹焉遇儒师,于学有统帅。 公若舜权举,明若轩鉴视。 珍若太羹饱,快若醇酎醉。 诗书文翁治,教育孟轲志。 虽则憩甘棠,清风似槐市。
参考注释所得 指所获得的东西 所得无几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极小或很少。《列子·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宋 苏轼 《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如今 韩生 吉帖婚书,并无一毫虚谬。”《镜花缘》第九五回:“向日在家屡要学剑,奈教师此道不精,不过敷衍教了两个势子,却是一毫无用。”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更从利害远近种种方面着想,觉得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便把恼恨搁在一旁,脸上也不露一毫形色。”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