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助夫》 全文: 青龙冈无望,因之议改弦。 兰阳至商邱,议将引渠穿。 南堤外筑堤,导河可归川。 舍此别无策,遑论弃民田。 然此实为民,事当轻重权。 惟是西至东,百六十里绵。 工钜用夫多,大吏刺手难。 因之思助夫,入告飞章连。 而我思长计,此事恐未然。 齐有被灾区,工代赈可焉。 直隶本无灾,民谋食弗艰。 虽与之雇值,安土怯往还。 且有吏押去,是无罪受愆。 因忆古兴工,率用民力全。 何曾与雇值,长城今目前。 本朝俱动帑,爱民家法传。 仍犹恐累民,人情率重迁。 亟命相酌商,可已则已旃。 工钜不可停,民劳更所怜。 不应因爱民,却致劳民间。 展转反侧筹,为君难一端。 更思助夫议,盖因期迫煎。 伏秋迅总过,何必不可延。 设再展其期,徐为工自坚。 而亦可减夫,邻助庶无烦。 然总赖天恩,佑民永安澜。
参考注释大吏 指大官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明史·海瑞传》 刺手(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