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既来学避地,言色且从权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沈光文的《无题》 全文: 参考注释来学(1).前来就学。《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孔颖达 疏:“礼闻来学者,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伏膺;不闻往教者,不可以屈师亲来。” 宋 陈师道 《昌乐县君刘氏墓铭》:“夫人一子 衍 也来学,故其葬不以铭属人。” (2).后来的学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於 尧 舜 者。”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避地亦作“ 避墬 ”。1.谓迁地以避灾祸。《汉书·叙传上》:“ 始皇 之末, 班壹 避墬於 楼烦 ,致马牛羊数千羣。”《汉书·叙传上》:“﹝ 班彪 ﹞知 隗嚣 终不寤,乃避墬於 河西 。”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后汉书·东夷传·濊》:“ 汉 初大乱, 燕 、 齐 、 赵 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初, 粲 与族兄 凯 避地 荆州 ,依 刘表 。” 宋 文天祥 《指南后录·东海集序》:“自丧乱后,友人挈家避地。” 清 姚椿 《<乔处士遗集>序》:“尝避地至吾郡,交几社诸人。” (2).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郅恽传》:“﹝ 郅惲 ﹞后坐事左转 芒 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 李贤 注:“避地,谓隐遁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虚,垂簷带空。俯眺平林,烟香在下,水陆寧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师游越》诗:“此行非避地,乘兴独相求。” 言色言语和脸色。《无量寿经》卷下:“言色常和,莫相违戾。”《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言色惨沮,吁嘆不已。” 明 黄淳耀 《自监录一》:“吾尝众中察人,有以言色説人者,未尝不心鄙之,切勿自蹈此失。” 从权采用权宜变通的办法。《逸周书·酆保》:“深念之哉,重维之哉!不深乃权不重,从权乃慰,不从乃溃。”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咸以巨盗方炽,未可枝梧,众议且欲从权,俟兵集乃图收復。”《三国演义》第七三回:“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五幕:“所以对于四字一句,两句一韵的这一点,便不免从权了。”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