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李之世的《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 全文: 大火流朱夏,炎风酿郁蒸。 山农倦抱瓮,行旅暍推冰。 吁畴斋心肃,叩坛祀事仍。 燔柴清霭彻,奠璧晓光升。 骑影半空度,峰文拾级登。 丹书焚贝叶,仙梵奏迦陵。 遮道来童叟,飏幡引觋僧。 精诚宁物备,肸蚃叶灵承。 鞭石翻玄燕,窥潭捣赤鲮。 层厓染翠黛,飞溜泻渹淜。 滴滴林端润,微微爽气增。 排空云作阵,缀汉雨如绳。 井邑烟光满,川原野望凭。 津茎泽已遍,嘘槁道弥宏。 讵惬三农愿,还看百祉凝。
参考注释燔柴(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晓光清晨的日光。 南朝 梁简文帝 《侍游新亭应令》诗:“晓光浮野映,朝烟承日迴。” 唐 杜荀鹤 《秋日寄吟友》诗:“蝉树生寒色,渔潭落晓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晓光渐渐显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