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唐代元稹的《庙之神》 全文: 我马烦兮释我车,神之庙兮山之阿。 予一拜而一祝,祝予心之无涯。 涕汍澜而零落,神寂默而无哗。 神兮神兮,奈神之寂默而不言何。 复再拜而再祝,鼓吾腹兮歌吾歌。 歌曰:今耶,古耶,有耶,无耶。 福不自神耶,神不福人耶。 巫尔惑耶,稔而诛耶。 谒不得耶,终不可谒耶。 返吾驾而遵吾道,庙之木兮山之花。
名句书法欣赏 予一拜而一祝,祝予心之无涯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祝予亦作“ 祝余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子路 死, 孔子 曰:‘噫,天祝予!’” 何休 注:“祝,断也。天生 颜渊 、 子路 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后人用典,以“祝予”为悲悼生徒后辈死亡之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羊孚 年三十一卒, 桓玄 与 羊欣 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殞,祝予之叹,如何可言。’” 唐 元稹 《赠郑馀庆太保制》:“神将祝予,痛悼何及!” 清 钱谦益 《<一树斋集>序》:“ 文孺 殁,师哭之慟,有祝余之感焉。” 之无(1).之字与无字。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金 元好问 《赠利州侯神童》诗:“极知之无不足讶,更恐洛诵难为功。” (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乍解张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识之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