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千尺雪咏唐文皇晾甲石》 全文: 东涧流泉此汇宗,瀎潏雄有飞虹势。 拒以巨石波激怒,瀑拊南下益纵恣。 久传文皇晾甲石,对境偶为歌其事。 当年违谏图成功,功竟未能符初志。 归来晾甲留遗踪,徒资千古人横议。 岂如渭桥示必克,却能策骑伏颉利。 此事吾亦近用之,献馘饷军较唐备。 和颉利事盖在前,躬勤志定故功遂。 征高丽事乃在后,或因贪得与心肆。 其致成败鉴分明,长歌示意增虔惴。
参考注释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留遗 遗存,遗留 偏有留遗。——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横议(1).恣意议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南朝 齐 王融 《策秀才文第二问》:“若闲冗毕弃,则横议无已;冕笏不澄,则坐谈弥积。”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相与奋髯横议,投袂高谈,下论 孔 墨 ,上述 羲 炎 。”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应运而起的‘执命’的‘陪臣’与‘横议’的‘处士’,不外是皂舆之流之高级者或地主化了的皂舆。” (2).物议,非难。《梁书·武帝纪中》:“可於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横议,投谤木函。”《隋书·李德林传》:“蒙示议文,扶病省览,荒情迷识,暂得发蒙。当世君子,必无横议,唯应阁笔赞成而已。” 宋 岳飞 《奏乞以恩例补张所男宗本文资状》:“若 张所 实先意 两河 ,而身未北渡,已遭横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