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薛师石的《喜翁卷归》 全文: 我老寡俦侣,年荒值冬迫。 膝下有啼寒,瓶中无储积。 岂不展转思,自欠经营策。 儒冠匪谬误,赋性素褊窄。 渊明疑夙世,荷锄心便适。 嗟余四友朋,惊见三化魄。 一翁尚凄凉,六秩因行役。 家贫病难愈,诗苦发全白。 昨来叩我们,偶信比邻宅。 闻语亟倒屣,已去倏无迹。 知君怀百忧,虽出难久客。 从今幸安居,况有旧泉石。 清晨过穷庐,竟夕主畴昔。 逝者已云远,相期守枯瘠。
参考注释倒屣亦作“ 倒屧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已去 表示从现在起到将来的时间。“已”同“以”。可译成“以后” 从此已去。——唐· 李朝威《柳毅传》 无迹亦作“ 无跡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见“ 无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