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明代王渐逵的《樵山会讲学者四人方西樵邓敬所何古林与予时甘露连降于紫云楼之松者三日方西樵有诗乃续而赓之》 全文: 大渊之岁,厥月惟玄。 泰风肇扬,于昭朗宣。 方叔元老,寔秉斯虔。 感我良朋,翕至后先。 于以共约,于樵之巅。 于以会之,于石之泉。 方叔敬德,冲和有融。 上帝监尔,精明幽通。 不虫不瘁,先兆于松。 甘露溶溶,紫云葱葱。 爰降爰注,于公之宫。 有孚我朋,类银其从。 甘露连连,有盈三日。 既渥既足,维松维乔。 感我良朋,于焉逍遥。 甘露连连,有盈三日。 既渥既同,惟心惟一。 感我良朋,于焉丽泽。 同德之磋,如气之和。 同德之涵,如露之甘。 君子之孚,君子之祉。 何以侑之,德音孔迩。
参考注释同德(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明 宋濂 《<昭鉴录>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典万邦。”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 韦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 《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