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 全文: 吾闻海之大,物类无穷极。 虫虾浅水间,蠃蚬如山积。 毛鱼与鹿角,一龠数千百。 收藏各有时,嗜好无南北。 其微既若斯,其大有莫测。 波涛浩渺中,岛屿生顷刻。 俄而没不见,始悟出背脊。 有时随潮来,暴死疑遭谪。 海人相呼集,刀锯争剖析。 骨节骇专车,须芒侔◇戟。 腥闻数十里,余臭久乃息。 始知百川归,固有含容德。 潜奇与秘宝,万状不一识。 嗟彼达头微,谁传到京国。 乾枯少滋味,治洗费炮炙。 聊兹知异物,岂足荐佳客。 一旦辱君诗,虚名从此得。
名句书法欣赏 乾枯少滋味,治洗费炮炙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乾枯1.失去水分而枯槁。 唐 杜甫 《大麦行》:“大麦乾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张天翼 《脊背与奶*子》:“他觉得一切的景物都可爱起来。那些干枯的瘦树仿佛很苗条。” 2.干燥。《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涩。” 3.干瘪;瘦瘠。 唐 窦臮 《述书赋》下:“虽则筋骨乾枯,终是精神嶮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今妇人缠足……其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张天翼 《儿女们》:“脖子有点痠疼--似乎撑不起这干枯的脑袋。” 4.比喻枯燥乏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作诗圆熟》:“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乾枯,能不失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作者并驱矣。”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5.枯竭;罄尽。 萧红 《桥》:“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 滋味 味道 鲜肥滋味之享。——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炮炙 炮制中药;烧烤;烘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