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李彭的《和苦雨韵》 全文: 春归已獭祭,微绿先道周。 衡门少灯火,征夫竭乾糇。 雨工挽九河,荐作南国忧。 君诗形苦词,高义薄中州。 歌声满天地,宰物能闻不。 凡今世贤知,耄及谁不偷。 唯我与之子,炯炯定寡求。 安得习习风,冻蘖新萌抽。 遥山涤馀霭,归云下岩幽。 紫凤会骞翥,百鸟劳喧啾。 苍生得税驾,王度日清休。 醉眼眩章句,烦君为校雠。
参考注释醉眼 醉酒后迷糊的眼睛 章句(1)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 (2) 分析古文的章节和句读 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后汉书》 校雠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