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 全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名句书法欣赏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同年(1) (2) 相同的年份 同年出生 (3) b 〈方〉∶年纪相同 (4) 科举考试同榜考中的人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