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林仲虎的《出疆》 全文: 去时不敢留姓名,一身万里鸿毛轻。 征鞭不返长淮水,正恐来螫愁此行。 吁嗟此行良独难,出门儿女更辛酸。 平生崛强身是胆,自许虎口能生还。 犬羊异种犹人类,惟有肝胆倾相示。 此语历历端不诬,毕竟言之无二意。 从前鸥鹭奋不飞,机心一动成惊疑。 愿言嘻嗑噉儿齿,直到齿落儿不知。
名句书法欣赏 此语历历端不诬,毕竟言之无二意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历历 一个个清晰分明 历历可数 历历在目 不诬不妄;不假。《礼记·表记》:“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 孔颖达 疏:“以其言善乃受禄,是受禄不诬罔也。”《后汉书·杜林传论》:“ 杜林 行义,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 明 文徵明 《题李西台千文》:“今观此书,信不诬也。” 毕竟(1) 终归;终究;到底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亚洲毕竟是原料丰富的大陆 (2) 坚持 卜良毕竟要说明, 赵尼姑便附耳低言。——《初刻拍案惊奇》 之无(1).之字与无字。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金 元好问 《赠利州侯神童》诗:“极知之无不足讶,更恐洛诵难为功。” (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乍解张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识之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二意 二心 终无二意 三心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