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送龙茶与许道人
朝代 宋代
作者 欧阳修
释义

送龙茶与许道人原文

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诗词问答

问:送龙茶与许道人的作者是谁?答:欧阳修
问:送龙茶与许道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欧阳修的名句有哪些?答:欧阳修名句大全

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书法欣赏

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书法作品欣赏
送龙茶与许道人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颍阳

颍水 之北。传说古高士 巢父 、 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 。《庄子·让王》:“故 许由 娱於 潁阳 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成玄英 疏:“ 潁阳 ,地名,在 襄阳 ,未为定地名也。”《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李贤 注:“ 潁阳 谓 巢 许 也。”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翘跡企 潁阳 ,临河思洗耳。” 唐 贾岛 《寓兴》诗:“旷哉 潁阳 风,千载无其他。”

道士

(1) 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

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西游记》

(2) 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

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盂兰盆经疏下》

青霞

(1).犹青云。 南朝 梁武帝 《直石头》诗:“翠壁絳霄际,丹楼青霞上。” 唐 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诗:“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2).喻高远。《文选·江淹<恨赋>》:“鬱青霞之奇意,入脩夜之不暘。” 李善 注:“青霞奇意,志意高也。” 清 黄景仁 《送余伯扶之太原序》:“然而抗志青霞,每塌秋风之翅。”

(3).引申指高人雅士。 宋 曾巩 《百花堤》诗:“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4).喻隐居;修道。 唐 陈子昂 《暉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朝廷子入,期富贵于崇朝。林岭吾栖,学神仙而未毕。青霞路絶,朱紱途遥。” 宋 杨万里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黄纸苦催得高卧,青霞成癖谁能那。”

(5).引申为隐居、修道之所。 明 宋濂 《哭王架阁辞》:“俟君他日归休,御款段马,候君青霞白水间。”

(6).指佛家的禅房。 清 厉鹗 《同筠谷太虚上人游花坞诸精舍·精进林》诗:“敷坐是何处,苍雪围青霞。”

浮云

(1)

(2)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3)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无迹

亦作“ 无跡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见“ 无迹 ”。

北斗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 * 、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 * (δ)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太清

(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 王侨 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高适 《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不道

(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名人

1.著名的人物。 2.有名籍的人。

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龙团

(1). 宋 代贡茶名。饼状,上有龙纹,故称。 宋 张舜民 《画墁录》卷一:“先 丁晋公 为 福建 转运使,始製为凤团,后又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 元 陈德和 《落梅风·雪中十事·陶穀烹茶》曲:“龙团细,蟹眼肥,竹炉红小窗清致。” 清 吴伟业 《新翻子夜歌》之四:“龙团与羊酪,相逢土风异。”

(2).盘龙纹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朝服龙团》:“定制:惟皇上御服朝衣於腰阑下前后绣龙团各四,诸王以下皆用素缎数则,以为辨别。”

龙泉

(1).宝剑名。即龙渊。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棠谿鱼肠之属,龙泉太阿之辈,其本鋌山中之恒铁也。”

(2).泛指剑。 唐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寧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王琦 注:“龙泉即龙渊也, 唐 人避 高祖 讳,改称龙渊曰龙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张珙 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 鶯鶯 有福,稳请了五花官誥七香车。” 清 宋玉叔 《<述哀>题后》诗:“我有父兄千载恨,对君霑血拂龙泉。”

(3).喻行事果断。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晃神道碑》:“於是乎龙泉独断,龟旐旁求;品命千名,封疆万户。” 唐 常衮 《授京兆尹魏少游加御史大夫制》:“有玉壶之清澄,兼龙泉之断割。”

(4).佛寺名。 北周 庾信 《送灵法师葬》诗:“ 龙泉 今日掩,石洞即时封。” 倪璠 注:“《法苑》云: 庐山 西有 龙泉精舍 , 慧远 沙门之所立也。”

(5).常泛指僧院、佛门。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序:“来从 许 下,月旦出於龙泉;言入 蜀 中,星文见於牛斗。” 唐 贾岛 《送僧归太白山》诗:“夜禪临虎穴,寒漱撇龙泉。”

(6).喷泉。 南朝 梁 江淹 《游黄蘖山》诗:“阳岫照鸞采,阴谿喷龙泉。”

深一

犹专一。谓深刻了解某一事物的详情。《韩非子·八经》:“深一以警众心,泄异以易其虑。” 陈奇猷 集释:“深一,即《内储説上》所谓‘深知一物,众形皆变’之术也。此谓人君深知一事之详情,则可警众人之心也。”

百尺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 左思 《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 李善 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 宋 苏轼 《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

(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

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香味

(1) 食物的香气;任何香气

(2) 花香或其他不太浓的香味

苹果的香味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