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归途马上二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赵蕃 |
释义 | 归途马上二首原文赤时江南少,黄花秋后开。禾场皆槀秸,茅屋半蒿莱。 负日儿童乐,背人鸥鸟猜。 归心已飘忽,鞭影顾裴徊。 诗词问答问:归途马上二首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参考注释江南(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黄花(1) 几种开黄色花或黄花占优势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种 (2) 黄花菜的花,金针菜的通称 (3) 菊花 (4) 没有经过性行为的女性 黄花闺女 后开犹下列。谓下面所开列的。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到任示票》:“为此,仰役前去着落该房吏书,照依后开夫马轿槓名数,一一唤备。” 禾场脱粒和扬晒庄稼的场地 茅屋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蒿莱(1).野草;杂草。《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及到官,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 唐 杜甫 《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 鲁迅 《集外集·<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2).草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一:“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唐 岑参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我本蒿莱人,焉能知治乱?” 负日晒太阳。《列子·杨朱》:“昔者 宋国 有田夫,常衣緼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纊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北周 庾信 《奉报穷秋寄隐士》诗:“藜牀负日荷,麦壠带经锄。”后世诗文亦常以《列子》所载故事为典。 宋 苏轼 《教坊致语》:“而献芹负日,各尽野人之寸心。” 儿童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背人(1) 隐讳不愿使人知道 他得过背人的病 (2) 没有人或人看不到 背人的地方 归心(1) 回家的念头。即归思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晋· 王讚《杂诗》 (2) 真心归附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 飘忽(1) (风和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的样子 (2) 像波浪一样随风起伏 飘忽无迹 鞭影(1).马鞭的影子。《景德传灯录·天台丰干禅师》:“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已。 阿难 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宋 陆游 《村居》诗:“生憎快马随鞭影,寧作痴人记剑痕。” 金 元好问 《怀益之兄》诗:“鞭影惊疲马,鐘声急暮禽。” (2).借指鞭策自己的事物。 宋 杨亿 《<景德传灯录>序》:“机缘交激,若拄于箭锋;智藏发光,旁资于鞭影。” 宋 苏轼 《静常斋记》:“既以是为吾号,又以是为吾室,则有名之累,吾何所逃。然亦趋寂之指南,而求道之鞭影乎。”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诗之五:“传闻智勇人,伤心自鞭影。” 裴徊亦作“裵徊”。1.回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参见“ 徘徊 ”。 (2).同“ 裴回 ”。 元 倪瓒 《戊寅十二月丹邱柯博士过林下赋诗次韵酬答》:“顾望思鬱紆,裵徊发悲吟。”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