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借成喜杉棚成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舒岳祥 |
释义 | 借成喜杉棚成原文夏炎已云极,秋暑方自兹。借成面西日,午后如烹炊。 主人爱敬客,架杉覆青枝。 赫日辟三舍,鲜飚汎沦漪。 高蝉亦好吟,振响流笙篪。 夜静明月出,疏影复陆离。 欹枕寝桃竹,露坐冠笋皮。 凡此暑中事,施之无不宜。 念我逃世难,过用恐祸随。 昔时半山老,畏热架条枚。 不知公相贵,清俭谅可思。 我本无家管,禄尽寿有遗。 得此已厚忝,衔感以成诗。 诗词问答问:借成喜杉棚成的作者是谁?答:舒岳祥 参考注释云极云地相接之处。极言其远。《晋书·凉武昭王玄盛传》:“江山悠隔,朝宗无阶,延首云极,翘企遐方。”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故从师而问道,冀幽路之或暘;测神宗之无缓,践云极之不赊。” 秋暑(1).犹残暑。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2).秋季的炎热气候。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忆在 怀远 驛,闭门秋暑中。” 午后下午 午后攻城。——《广东军务记》 午后方熄。 午后又开西门。 主人(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爱敬(1).亲爱恭敬。《孝经·天下》:“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 唐 元稹 《唐故京兆府周至县尉元君墓志铭》:“奉兄恭恭然,若童子之爱敬。” (2).指亲爱恭敬之心。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养老以深其爱敬,乡射以正其容止。” (3).喜爱敬重。《后汉书·耿纯传》:“ 纯 到国,弔死问病,民爱敬之。”《三国演义》第五五回:“ 玄德 又将金帛散给侍婢,以买其心,先教 孙乾 回 荆州 报喜。自此连日饮酒,国太十分爱敬。” 郭沫若 《念奴娇·怀念周总理》词:“统一九州,抗衡两霸, 中 外人爱敬。” 赫日红日。 前蜀 韦庄 《上春词》:“瞳矓赫日东方来,禁城烟暖蒸青苔。”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三舍(1).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国语·晋语四》:“若以君之灵,得復 晋国 , 晋 、 楚 治兵,会于 中原 ,其避君三舍。” 韦昭 注:“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为九十里。” (2).泛指距离远。 清 赵翼 《高黎贡山歌》:“层椒青青日西下,借问下山尚三舍。” (3).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制乐》:“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唐 卢照邻 《宴梓州南亭》诗:“愿得迴三舍,琴樽长若斯。” 清 曹寅 《避热》诗之四:“他日一瓻重命酒,愿回三舍倒戈鋋。” (4). 宋 代 元丰 以后,太学分三舍;上舍、内舍、外舍。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崇寧 初, 蔡京 用事。 章公 惇 谓客曰:‘ 蔡元长 必行三舍,奈何?’客曰:‘三舍取士,《周官》宾兴之法,相公何为不取。’” 明 康海 《王兰卿﹞》第四折:“九天仙客正疑猜,三舍书生莫打乖。”参见“ 三舍生 ”。 沦漪见“ 沦猗 ”。 高蝉即蝉冠。古代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文为饰。《南史·何敬容传》:“回丰貂以步 文昌 ,耸高蝉而趋武帐。”参见“ 蝉冠 ”。 振响发出音响。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南齐书·刘祥传》:“盖闻鼓鼖怀音,待扬桴以振响。”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皇甫濂》:“ 景纯 振响于仙游, 摩詰 攄怀于禪寂。兴到斯成,曾无造次应酬之语。” 笙篪笙和篪,均古管乐器。篪,竹制,单管横吹。《管子·轻重丁》:“齐鐘鼓之声,吹笙篪。” 明月(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疏影(1).疏朗的影子。 唐 杜牧 《长安夜月》诗:“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 宋 林逋 《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明 陆采 《明珠记·酬节》:“碧梧苍竹,疎影离离。” 郑振铎 《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铁栅的疏影,被夕阳的馀光倒射在地上,好像画在地上的金红色的格子。” (2).词牌名。 南宋 姜夔 自度曲。又名《绿意》、《解佩环》。双调一百十字,仄韵。 陆离形容色彩绚丽繁杂 光怪陆离 带长铗之陆离兮。——《楚辞·屈原·涉江》 桃竹竹的一种。质地坚实,为制箭、做手杖、编席的好材料。《隋书·北狄传·西突厥》:“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枝以赐 射匱 。” 唐 李白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诗:“桃竹书筒綺绣文,良工巧妙称絶羣。” 宋 苏轼 《赠蒲涧信长老》诗:“已从 子美 得桃竹,不向 安期 觅枣瓜。”自注:“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予始録 子美 诗遗之。” 元 王恽 《番禺杖》诗:“桃竹那能比,桄榔未足歌。” 笋皮亦作“笋皮”。笋壳。 北周 庾信 《入道士馆》诗:“野衣缝蕙叶,山巾篸笋皮。”一本作“笋皮”。 唐 高适 《渔父歌》:“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磯。” 凡此所有这些。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引》:“凡此宠光,萃於门阀,揆之理义,实有源流。” 中事(1).指某时期中重要的事情。《穀梁传·僖公五年》:“无中事而復举诸侯,何也?” 杨士勋 疏:“无中事者,谓中间无他事也。” (2).正确的事情。《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谓之中事。” (3).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今 高 ( 赵高 )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 (4).中等案件。《宋史·刑法志一》:“凡断讞奏狱,每二十緡以上为大事,十緡以上为中事,不满十緡为小事。” 合乎事理。《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无不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逃世逃离现实生活,离开尘世 过用过度地使用。《国语·鲁语上》:“动不违时,财不过用。”《晋书·裴頠传》:“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患信,行以敬让,志无盈求,事无过用,乃可济乎?” 昔时往日 半山山腰 而半山居(停着)雾若带然。——清· 姚鼐《登泰山记》 条枚枝干。《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朱熹 集传:“枝曰条,榦曰枚。” 唐 钱起 《南溪春耕》诗:“荷蓑趣南逕,戴胜鸣条枚。” 宋 葛立方 《满庭芳·探梅》词:“见琼英一点,小占条枚。” 清 赵翼 《落皮树》诗:“凌霄抽条枚,浥露透槎枿。” 郭沫若 《苏联游记·乌兹别克纪行》:“隙地多种水扬,目的在伐取其条枚,以为葡萄支柱。”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公相(1).指公卿、宰相一类的显官。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宋 梅尧臣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诗:“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幘。” (2).对官长的尊称。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下里正熬煎,谢公相肯矜怜。” 明 朱权 《荆钗记·投江》:“公相望垂怜……愿公相早登八位三台显。” 清俭清廉俭朴。《后汉书·蔡茂传》:“﹝ 茂 ﹞代 戴涉 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 唐 朱庆馀 《送璧州刘使君》诗:“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明史·暴昭传》:“﹝ 暴昭 ﹞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 无家(1).没有妻室。《诗·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朱熹 集传:“家,谓以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诗人主客图·清奇雅正主》引 唐 卫準 逸句:“何必剃头为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 清 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咸丰六年》:“其无家者,雇土娼入帐,后以妒争,事闻於 向帅 。” (2).没有房舍;没有家庭。 汉 班彪 《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 唐 罗邺 《出都门》诗:“自觉无家似潮水,不知归处去还来。”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山村》之一:“与世浮沉真避世,将家飘荡似无家。”《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他无家无倚,靠着我船上喫饭。” 衔感心怀感激。《晋书·张骏传》:“休宠振赫,万里怀戴,嘉命显至,衔感屏营。”《文选·江淹<别赋>》:“方衔感於一剑,非买价於泉里。” 李善 注:“言衔感恩遇,故効命於一劒。” 明 张居正 《答中元高相公书》之三:“存殁衔感,言不能喻。” 镜花缘 《第十回》:“虽死九泉,亦必衔感。”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