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竹楼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高翥 |
释义 | 竹楼原文老竹平分当建瓴,小楼从此擅高名。地连云堞登临委,栏俯晴江梦寐清。 一记自能追正始,三閒谁与续咸平。 涛音日日烟中落,依约焚香读易声。 诗词问答问:竹楼的作者是谁?答:高翥 参考注释平分对等均分;对半分 平分土地 建瓴(1).语本《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建瓴,即“建瓴水”之省,谓倾倒瓶中之水,形容居高临下、难以阻挡的形势。《周书·韦孝宽传》:“窃以 大周 土宇,跨据 关 河 ,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 唐 陆贽 《诰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 江 、 汉 上游,建瓴制寇。” 清 毛世楷 《武昌》诗:“枝梧 蜀 汉 争持角,控制东南欲建瓴。” (2).形容速度极快。 唐 刘禹锡 《机汲记》:“其往有建瓴之驶,其来有推轂之易。” 唐 杜牧 《分司东都上刘侍郎四十韵》:“寒暑逾电流,光阴甚建瓴。” 从此(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高名很高的名望 少有高名 连云与天空之云相连。形容高远,众多。《文选·潘岳<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 张铣 注:“阁高故称连云。” 唐 白居易 《李白墓》诗:“ 採石 江边 李白 坟,遶田无限草连云。” 元 周霆震 《宿州歌》:“万骑连云发 蜀 都, 宿州 一掷拟摴蒲。”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梦寐睡梦;梦中 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三国演义》 一记方言。表数量。犹一下,一次。多用于打、拍、踢等动作。《荡寇志》第二回:“孩儿又不当真要结果他,爹爹不许我动手,一记也不曾上身,太便宜了这厮!” 茅盾 《子夜》十一:“ 赵伯韬 笑声住了,就是一脸的严肃,霍地站起来,在 刘玉英 肩头猛拍一记。” 翁澜前 《国脚容志行》:“他善于合作,常常以一记妙传来强化比赛的节奏,大大地开拓了进攻的路子。” 追正后来加以改正。《后汉书·皇后纪下论》:“ 初平 中, 蔡邕 始追正 和熹 之謚。” 咸平和平;太平。《宋史·乐志七》:“锡以蕃祉,永保咸平。” 日烟指日光山岚。 唐 李贺 《题赵生壁》诗:“冬暖拾松枝,日烟生蒙灭。” 中落中途衰落。《明史·邢侗传》:“家资鉅万,筑 来禽馆 於古 犂丘 ,减产奉客,遂致中落。”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 鸣 既斥,家益中落,乃退与 奇章 氏耕於野。” 邹韬奋 《书箱·错误的眼光》:“因为缺了孔方兄做伴侣,便由‘钱’的‘中落’而连带陷入‘势’的‘中落’。” 依约(1).依据;沿袭。《隋书·王劭传》:“採民间歌謡,引图书讖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誌》,合三十卷,奏之。”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於治所。” 明 梅鷟 《尚书考异》:“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 (2).仿佛;隐约。 唐 刘兼 《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胡怀琛 《与仲兄夜话》诗:“隔江依约闻丝竹,往事悽辛话乱离。” (3).大约;大概。 唐 元稹 《和乐天示杨琼》诗:“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 宋 苏轼 《江神子》词之三:“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 湘灵 。”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四章:“ 冯均 依约早到大半个时辰,他不知道开什么会。” (4).形容情意 * 。 元 舒逊 《感皇恩》词:“谁道小窗萧索?青灯相伴我,情依约。” 明 吴承恩 《千秋岁》词:“芳草閒愁远,情依约,寸心刚被春拘管。” 焚香(1) 烧香 焚香拜佛 (2) 点燃香支 焚香祷告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