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别后寄季长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陆游 |
释义 | 别后寄季长原文俗子俗到骨,一揖已溷人;不知此曹面,何处得许尘?我非作崖堑,汝自不可亲。道途逢使君,令我生精神。 顿增江山丽,更觉风月新。 对床得晤语,倾倒夜达晨。 亟起忘缚裤,小醉或堕巾。 缭出锦城南,问讯江梅春。 煎茶憩野店,唤船截烟津。 凄凉吊废苑,萧散夸闲身。 暮归度略彴,月出水鳞鳞。 思君去已远,此会何由频。 诗词问答问:别后寄季长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参考注释俗子俗人 凡夫俗子 溷人胡涂人。 宋 文天祥 《自叹》诗:“竪子溷人漫不省,红缨白马意轩轩。”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崖堑(1).陡崖深壑;山谷。 宋 陆游 《姚平仲小传》:“时年八十餘,紫髯鬱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 明 程敏政 《夜度两关记》:“良久乃起。循岭以行,諦视崖堑,深不可测。” (2).喻高傲。 宋 陆游 《别后寄季长》诗:“我非作崖堑,汝自不可亲。” 不可(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道途道路,路途 唯恐道途显晦。——唐· 李朝威《柳毅传》 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我生(1).我之行为。《易·观》:“六三:观我生进退。” 孔颖达 疏:“我生,我身所动。” 朱熹 本义:“我生,我之所行也。” (2).生我者。指母亲。《后汉书·崔駰传》:“岂无 熊僚 之微介兮?悼我生之歼夷。” 李贤 注:“我生,谓母也。” 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江山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月(1) 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对床两人对床而卧。喻相聚的欢乐。 唐 韦应物 《示全真元常》诗:“寧知风雪夜,復此对牀眠。” 宋 陆游 《访僧支提寺》诗:“共夜不知红烛短,对牀空嘆白云深。” 金 元好问 《寄答景元兄》诗:“故人相念不相忘,频著书来约对牀。” 郁达夫 《寄养吾二兄》诗:“来岁秋风思返棹,对牀应得话沉沦。” 晤语见面交谈。《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清 黄景仁 《和杏庄赠别》:“晤语不几日,别路愁间关。” 倾倒(1) 倒塌;倒下 教堂行将倾倒 (2) 心折,佩服 令君倾倒 (3) 使人倾心、爱慕 倾倒一时 倾倒全城年轻人 (4) 全部倒出;大量付出 倾倒了毕生心血 (5) 倾吐;畅谈 若得会面,彼此倾倒 锦城见“ 锦官城 ”。 问讯(1) 询问或打听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讯处 (2) 问候 彼此见礼问讯 (3) 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叫“打问讯” 江梅一种野生梅花。 宋 范成大 《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絶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 元 张雨 《喜春来·除夜玉山舟中赋》曲:“江梅的的依茅舍,石瀨溅溅漱玉沙。” 清 张锡祚 《题美人岁朝图》诗:“和气散林皋,江梅香满屋。” 沉尹默 《玉楼春》词:“垂垂又见江梅发,空醉刚圆杯底月。” 煎茶烹茶。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饮茶》:“自 邹 、 齐 、 沧 、 棣 ,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五代 孟贯 《赠栖隐洞潭先生》诗:“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 野店(1).指乡村旅舍。 唐 牟融 《送罗约》诗:“月明野店闻鸡早,花暗关城匹马迟。” 元 萨都剌 《宿大横驿》诗:“村舂千涧落,野店四山齐。” 清 魏源 《三龙洞》诗之一:“野店不成眠,中宵梦神 禹 。” (2).指乡村饭店、茶馆。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诗:“已辞野店中山酒,望断烟江 北固峯 。”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星期日,他每同孩子们出城去,在野店里吃。” 烟津亦作“烟津”。1.云天中洁净的露水。道教徒认为可以祛病延年。 唐 沉亚之 《梦游仙赋》:“烟津兮玉盘,火桂兮炮鸞。” (2).烟波苍茫的渡口。 宋 陈与义 《次韵尹潜感怀》:“共説 金陵 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宋 陆游 《冬初出游》诗之二:“蹇驴渺渺涉烟津,十里山村发兴新。” 凄凉(1) 孤寂冷落 夜景凄凉 (2) 悲凉 字字凄凉 萧散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闲身亦作“闲身”。古代指没有官职的身躯。 唐 牟融 《题道院壁》诗:“若使凡缘终可脱,也应从此度閒身。”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上·林乔》:“斗州无顿闲身处,时向梅花走一遭。” 明 文徵明 《除夕》诗之二:“未妨去国还飘泊,已把閒身等白云。” 略彴小木桥。《汉书·武帝纪》“初榷酒酤” 唐 颜师古 注:“榷者,步渡桥,《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彴是也。”《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去贼咫尺,限此一渠水,彼若早夜以略彴渡之,吾族其为俘矣。” 宋 陆游 《闭门》诗:“独木架成新略彴,一峰买得小嶙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至小桥,山人呼之曰略彴。” 出水(1) (2) 出现于水面 海狮顶球出水 (3) 有水流出 三眼泉都出水了 (4) 妓女脱籍从良 鳞鳞(1) 形容多得像鱼鳞 高手鳞鳞 蹲石鳞鳞。——《聊斋志异·促织》 (2) 形容云层、波纹等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 波光鳞鳞 何由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