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音声人历史词典解释
隋唐时对音乐艺人的概称。属贱民。《唐律疏议·名例·诸工乐杂户》:“太常音声人,谓在太常作乐者,元与工、乐不殊,俱是配隶之色,不属州县,唯属太常。”隋义宁以来,允许他们在“州县附贯”,与杂户相似,“受田进丁老免,与百姓同”。盛唐之际,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统称音声人,因隶属太常寺及其鼓吹署,故称。每年轮班以乐工事官署,全国计有数万人。
词语分解:
- 太常的解释 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献之太常。——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 音声人的解释 唐 代对官府乐人的总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唐 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音乐:“ 唐 每岁閲司农户容仪正者归太乐,与前代乐户,总名音声人。”
历史知识推荐:流星炮
火箭类兵器。用竹制枪杆,长四尺五寸,径七分,翎花长四寸五分,枪镞长二寸五分,倒须有槽,涂毒药。火药筒长六寸八分,径一寸,缚于杆上。后五寸为发药,使枪飞,前一寸八分为纸炮,装炮药,发药燃毕,枪中人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