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摩崖造像历史词典解释
在今辽宁彰武县东北四大家子乡扎兰村西南五里。传清代晚期关内和尚朱温久率弟子来此雕造佛像,本欲雕千尊,但至宣统元年(1909)仅雕成一百九十八尊而终止,因名千佛山。现存雕像一百九十七尊,有武士、罗汉,分别乘马、龙、虎、象、麒麟等,造像一般高1米左右,最高达20.2米,最低仅0.3米。雕工精细,是研究清代造像艺术的重要资料。
词语分解:
- 造像的解释 1.塑造物体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攄神思而造象。”新唐书·常衮传:“今军旅未寧,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2.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玉臺陋语紈袴鬭,造象别字石工雕。” 徐特立 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艺术家的造像便不同:我们……可以从它的肤色,脸型及其服装的
历史地名推荐:满州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高阳县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乡。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辖高阳、鄚、博野、清苑四县,相当今河北高阳、安新、保定、清苑、博野、蠡县等市县地,贞观元年 627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