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寇校尉怎么写好看:
讨寇校尉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曹操置,为领兵武职。见《三国志·乐进传》。
官名,东汉献帝年间曹操置,掌领兵作战,地位低于将军。《三国志·魏书·乐进传》:“从征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破别将,击眭固于射犬,攻刘备于沛,皆破之,拜讨寇校尉。”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tǎo 查究,处治:检讨
- 校尉的解释 军职名。据史记, 秦 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项羽本纪载: 项梁 “部署 吴中 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张耳陈馀列传载: 陈胜 “以 张耳 、 陈餘 为左右校尉。” 汉 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 隋 唐 以后迄 清 为武散官之号,地位逐渐降低。 明 清 之际也称卫士为校尉,其地位尤低。参阅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历史官职推荐:典庸器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隶乐部中大夫,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职掌参见“典庸器中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