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中大夫怎么写好看:
太中大夫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亦作大中大夫。秦朝置。西汉沿置,位居诸大夫之首,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后位在光禄大夫下,秩比千石,无员额。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等,多以宠臣贵戚充任。名义上隶属光禄勋(郎中令)。东汉后期权任渐轻,秩千石。魏、晋皆七品,品秩虽低,但禄赐或与卿同。南北朝多安置老病退免的九卿等大臣,梁十一班,陈四品、秩千石,北魏、北齐皆从三品。北周置为散官,七命。唐武德七年(624)定为散官,正四品上,贞观十一年(637)改为从四品上。北宋初为文散官,从四品上,元丰改制后,为新寄禄官,相当于旧寄禄官中的左、右谏议大夫。金以后正式定名为大中大夫。
词语分解:
- 太的解释 太 tài 过于:太长
- 大夫的解释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6*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历史知识推荐:武部
官署名。即兵部,唐天宝十一载752改,至德二载757复名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