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门员外郎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隋开皇六年(586)置,为尚书省刑部司门司次官。掌本司之籍帐,侍郎缺则掌司事。大业三年(607)废,改置承务郎。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一员,从六品上,仍为司门司次官。龙朔二年(662)改为司关员外郎,咸亨元年(670)复旧。北宋初置,为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实领司门之事,降为正七品。明初亦置,从五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罢。
词语分解:
- 员外郎的解释 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 晋武帝 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隋 开皇 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次官。 唐 以后,直至 明 清 ,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之次。 唐 韩愈 送殷员外序:“由是 殷侯侑 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红楼梦第二四回:“﹝ 贾政 ﹞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
历史知识推荐:渠滥川
在今云南晋宁县一带,一说即县东南五里,东北流入滇池之小水,或说在今大理市附近。隋开皇中,史万岁为行军司马,自蜻蛉川至渠滥川,破夷落三十余部,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