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农丞怎么写好看:
司农丞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南朝梁、陈为司农卿副贰。梁四班,陈八品、六百石。北魏为大司农丞省称。北齐置为司农寺属官,位次卿、少卿,七品。历代沿置。隋、唐、五代判本寺日常公务,掌租税折糙进京收纳及官产奴婢分配等事。隋置五员,初正七品,炀帝改从五品。唐置六员,从六品上。高宗时随本寺改名司稼丞,旋复旧。北宋置一员,初为寄禄官,熙宁三年(1070)始为职事官,协助判寺、同判寺推行新法。元丰改制后,参领本寺公务,正八品。南宋初随寺省,绍兴三年(1133)复置,时未置寺,有事则申报户部施行,四年复置寺。辽代为南面官。元代一度置,隶司农寺,旋改大司农丞。元末朱元璋曾置,隶司农司,明洪武元年(1368)罢,三年复置,员四人,正五品,四年再罢,遂不复置。自北齐以来,亦称司农寺丞。
词语分解:
- 司农的解释 1.官名。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给司农,司农者,田官也。”汉书·东方朔传:“ 后稷 为司农。” 颜师古 注:“主播种。”2.官名。 汉 始置,掌钱谷之事。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 汉 建安 改为大农,由 魏 至 明 ,历代相沿,或称司农,或称大司农。 清 代以户部司漕粮田赋,故别称户部尚
- 丞的字典解释 丞 chéng 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历史知识推荐:摆夷
即“百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