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谏议大夫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秦始置谏议大夫,历代沿置。唐贞元四年(788),分置左、右,各四员。左谏议大夫隶门下省,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元和元年(806)罢左、右之号。会昌二年(842)复分置左、右。初为正五品上,后升为正四品下。北宋前期,多出领外任,或兼领别司,不专言职,用为五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复置为职事官,员一人,从四品,隶门下省,与右谏议大夫同掌规谏讽谕,领谏院。凡朝廷有失,大事则廷诤,小事则论奏。南宋建炎三年(1129),不复隶门下省。辽代置,为门下省左谏院长官,属南面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金代亦置,正四品,与右谏议大夫同掌谏院。
词语分解:
- 左谏的解释 唐 代左谏议大夫的简称。 唐 孙棨 北里志·郑举举:“今左諫 王致君 ,右貂 郑礼臣 ,夕拜 孙文府 ,小天 赵为山 皆在席。”
- 大夫的解释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6*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历史知识推荐:桓彝
276—328 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集人,字茂伦。桓温父。少孤贫,有识鉴。起家州主簿,累官尚书吏部郎。与王导、庾亮、温峤等深受明帝亲待。帝将攻王敦,拜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