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仪部怎么写好看:
礼部仪部历史词典解释
官署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礼部四属部之一的总部而置。掌礼仪、宗室分封、贡举、学校之事。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二十九年改名仪制清吏司。
词语分解:
- 礼部的解释 官署名,清代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文学校贡举的政令
- 仪部的解释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
历史知识推荐:易阳县
西汉置。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属赵国。后汉书·和帝纪:永平七年64,“易阳地裂”,即此。建安十七年212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中属广平郡。北魏废。孝文帝于北中府城复置,即今永年县。东魏天平初改属魏尹。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