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枢密院怎么写好看:
南枢密院历史词典解释
官署名。辽代置。南面官。名义上为管理汉人的军事机构,实际为南面官最高衙署,所有南面军民政事、刑狱诉讼无所不统。《辽史·萧孝忠传》:“国制,以契丹、汉人分北、南院枢密治之。”辽设司分治汉人,始于太祖时之汉儿司,太宗灭后晋,仿后晋置枢密院,会同元年(938)以晋降臣李崧为枢密使,统领汉人之事,称汉人枢密院。世宗置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又称南枢密院,简称“南院”、“南衙”。两枢密院成为辽的政治中枢机构。重熙十二年(1043),北院枢密使萧孝忠曾上奏:“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天下幸甚。”但此议并未实施。终辽之世,任职南院者,契丹、汉人参用。但南枢密院地位比北枢密院要低。
词语分解:
- 南的解释 南 nán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
- 密院的解释 宋 代枢密院的省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盖国初武臣皆百战猛士,至密院多有所是非干请,故为之防微。”宋史·职官志二:“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七年:“ 四川 都转运司,盖总四路财计以赡军颁﹝须﹞也,俾乘间上书,併归宣司,则是制军、制食通而为一,虽密院、户部不得如此,祖宗维持诸路之计,於此扫地。”
历史知识推荐:大崇陂
水陂名。在唐河南道颍州下蔡今安徽凤台西北一百二十里。与下蔡西北八十里之鸡陂,六十里之黄陂,东北八十里之湄陂,隋末皆堙塞。唐复之,溉田数百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