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夷校尉怎么写好看:
南夷校尉历史词典解释
一作镇蛮校尉、护蛮校尉、护镇蛮校尉。官名。晋太康三年(282),罢宁州,置南夷府。设南夷校尉统兵治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及五十八部夷族,寻增至七郡。南中大姓子弟举秀才、孝廉入官,必经校尉考核选用,权力最重。南北朝时,此官犹存。
词语分解:
- 南夷的解释 指 屈原流放所经之地,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所以称为南夷哀南夷之莫我知兮。——楚辞·屈原·涉江
- 校尉的解释 军职名。据史记, 秦 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项羽本纪载: 项梁 “部署 吴中 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张耳陈馀列传载: 陈胜 “以 张耳 、 陈餘 为左右校尉。” 汉 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 隋 唐 以后迄 清 为武散官之号,地位逐渐降低。 明 清 之际也称卫士为校尉,其地位尤低。参阅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历史知识推荐:经济特科
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清末为选拔“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而特设。光绪二十四年1898贵州学政严修请设,旋罢。二十七年由慈禧太后下诏举行,命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二十九年由政务处议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