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屩易米历史词典解释
《太平广记》卷二〇二《朱桃椎》:“朱桃椎,蜀人也。澹泊无为,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沈浮人间。……织芒屐,置之於路。见者皆曰:朱居士之屩也。为鬻取米。置之本处,桃椎至夕取之,终不见人。”
唐.蜀人朱桃椎,为避世隐居山中。用麻或草编织成鞋,放置道旁,任人用米等食物换取。朱在黄昏时来取,从不接触世人。后因以喻隐遁避世之典。
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九《僧清顺新垂云亭》:“空斋卧蒲褐,芒屦每自梱。”
词语分解:
- 芒屩的解释 1.即芒鞋。晋书·刘惔传:“ 惔 少清远,有标奇,与母 任氏 寓居 京口 ,家贫,织芒屩为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 六朝 前率草为履,古称芒屩,盖贱者之服,大抵皆然。” 潘飞声 碧云寺题石台上诗:“欲借旧蒲6*团,暂息破芒屩。”2.借指隐逸或僧道。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斩马祭旄纛,炰羔礼芒屩。”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今观吾师行,四海一芒屩。”
- 米的解释 米 mǐ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
历史典故推荐:补天石
借指匡世之才。清黄遵宪岁暮怀人诗: “天竺新茶日本丝,中原争利渐难支。相期共炼补天石,一借丸泥塞漏卮。” 参见:○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