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重裘,食不兼味历史词典解释
《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奢侈之风乃是亡国败家的祸根,晋文公为了扭转晋国公卿官僚的这种腐败风气,故自己带头实行节俭。旧因用为吹捧帝王节俭的典故。
《幼学句解》卷四“衣饰”:“晋侯衣不重裘,唐宗服经三浣(见“衣经三浣”条)。”按:《幼学琼林》卷二“衣服”作“唐太宗”,误。且言“袖经三浣”亦不妥。“衣经三浣”乃唐文宗事。
词语分解:
- 兼味的解释 两种以上的菜肴。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衣不重彩,食不兼味。” 唐 杜甫 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明 何景明 查城十五夜对月诗:“小市无兼味,邻家酒亦慳。”
历史典故推荐:行若无事
行:行动,举止。行动上好像没有这么一回事,形容举止镇静,不慌不乱。柯灵在西湖——抗战结束的那一天:“日本兵照旧在那儿活动,行若无事。”亦作“行所无事”。清.李伯元中国现在记二回:“见面之后,朱侍郎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