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多罗历史词典解释
394—468
一作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世称摩诃衍。其名意译功德贤。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来广州,文帝派人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曾住祇园、东安诸寺。佛诣宏深,门徒有七百余。与弟子宝云、慧观等译出经典一百多卷,其中有《杂阿含经》、《大6*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百喻经》等。
词语分解:
- 多罗的解释 1.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 唐 杜甫 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2.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
历史知识推荐:韩奇峰
?—1863 即韩老万、韩四老万。清安徽亳州雉河集在今涡阳人,绰号韩狼子。捻军首领之一。咸丰五年1855参加雉河集会盟,为蓝旗总目一说五旗中无韩奇峰。七年曾与太平军陈玉成联合作战,在正阳关大败清军。同